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结束对印度的首次访问。访问行程中虽场面盛大,但达成的实质性成果并不多。不难发现,美印在一些议题上存在共同牵制中国的战略诉求。只是这种战略诉求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政策,仍旧存在着战略能力和意愿协调上的鸿沟。
无须讳言,中国因素曾一度是美印关系发展的润滑剂。在当前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因素在美印关系中的作用是凸显,而不是减弱了。1947年印度建国以来,美印关系走过颇为曲折的历程。从开始的美印交好,到1971年印苏形成事实上的同盟关系,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让美国又重新发现了印度的战略价值。自小布什政府时期开始,其战略逻辑无非是“以印制华”。时至今日,这一战略逻辑不仅逐渐为美国战略界接受,甚至可以说发展成为美国两党的基本共识。
可问题是,美国的战略赌注是否会得到“预期的”回报?印度的战略选择是否会如美国所愿?如今的华盛顿,一方面提出“印太战略”,说要同印度结“百年之好”,把印度放在同日本一样的战略地位上;另一方面却一直对美印贸易逆差耿耿于怀,甚至取消了印度发展中国家普惠制待遇。
印度和美国在战略上都有构建“多极亚洲”的需求,这是双方推进“印太战略”的根本原因。但印度要的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架构,且这一架构是“包容性”的,聚焦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等方面,而不是美国希望的以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为中心的地区安全架构。
针对中国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推进的“一带一路”合作,美印都有平衡中国影响的战略诉求。美国为此提出了“蓝点网络”倡议。印度作出响应,表示对“蓝点网络”的概念有兴趣。还声称,两国将继续致力于印度洋地区可持续、透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发展。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宣布为印度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6 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且决定在印度建立永久分支机构。对于美国愿意为印度及印度洋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提供资金,这是印度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印度也是最早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员国之一。
特朗普的印度之行,尽管有拉印制华的举动,但印度也并没有完全配合美国。冷战时期美印就曾出现这一模式:印度抱怨美国小气,美国则常常抱怨印度胃口太大。同时,加上美国一直以来的战略实用主义——能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更是给南亚的印巴两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于这样的美国,印度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之打交道。用印度外长的话说,印度要“多头结盟”,根据具体议题选择合作伙伴。意思是“以我为主”,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和利益进行合作。显然,对特朗普此行印美达成的《联合宣言》的“对表”进行解读,就能发现这一微妙之处。
就特朗普政府而言,指望印度来制衡中国的难度更大。但需要加以关注的是,美印之间近年来不断加强的军事防务关系。这一动向是否会给南亚地区局势以及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影响,我们需要做出缜密的考量并予以应对。(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