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不承认被威胁"的时代来了
2019-10-21 09:36:03 来源:观察者网
美国海军航母在南海遭“围观”后临阵换将,新上任的第70特混编队司令维考夫少将周末在其旗舰“里根”号上接受了采访,他表示,”不承认美国海军在南海受到了威胁,也不会取消通过南海的行动“,而且,他还表示,在这次通过南海的时候,他“昨天睡得很好,今天睡得很好,明天也会睡得很好”……然而我们都知道,英国政坛有句老话:“如果政府否认什么,那就等于承认”,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这次奇怪采访的前因后果,会很有意思的。
2019年9月26日,中国国防部举办例行记者招待会,有外媒记者提问,卫星照片显示,美国“里根”号航母在南海航行期间,周围出现多艘疑似中国军舰的船只,请问能否证实。
“规模空前之众美联合航母编队”……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大校回应:“美国航母编队到南海炫耀武力,推动地区军事化,我们对此坚决反对。我们要求美方切实尊重地区各国的安全关切,为南海和平稳定贡献正能量。中国军队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
这番话没有正面承认事情,但是熟悉外交辞令的朋友应该能注意到,在这类话题上,如果确无此事,新闻发言人一定会给出正面的否认,比如“经了解没有相关情况”,至少也是“不了解相关情况”, 而这种没有正面否认,而且还指责了对手的情况,实际上就等于已经承认了。
相关的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美国航母周围有10艘中国舰艇“围观”——实际上我们可以推断,这是“里根”号试图进行一次“神出鬼没”的部署(虽然马蒂斯是走了,但美国海军航母还是在高强度“折腾”),它在没有或者只有极少数护航舰的情况下,试图利用持续高航速的特点,快速穿过南海、东海前往日本港口——在中国没有有效远程对海监控侦察能力的情况下,或许这种做法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问题是……
我们其实之前写过多次,解放军对于靠近我国海域的目标拥有多层次、多手段的实时监控能力,沿中国海岸线,有超地平线雷达和无线电侦听系统阵列,其中超地平线雷达探测距离400公里以上;同时,我国部署的合成孔径对海监视雷达卫星,高轨道高分辨率凝视卫星、低轨道光学、红外侦察卫星互相配合,形成在靠近我国的海区不间断的太空监控能力;再加上我军海上巡逻机、电子侦察机等技术手段,组成了综合的对海监视手段就,进一步增强了不间断监控的可靠性。此外,还有无侦-8高空高速隐身无人侦察机、“翔龙”高空无人机、乃至水下航行器等手段能够对目标进行近距离识别查证。
在冷战时代,苏联对大洋上的美军舰队只能通过雷达和电子信号来进行跟踪,而要识别查证只能通过跟踪群、侦察卫星和侦察机,而这些手段的侦察密度不够、限制不小,所以美国海军当时可以玩一些花样。比如航母和同样高航速、大吨位的舰队供应舰可以玩“移形换影”的把戏,利用苏军夜间难以识别海上高速航行的大型舰艇到底是什么船的缺陷,成功摆脱对手监视。更不用说在战时美军通过反卫星作战和消灭苏联跟踪群舰艇、击落侦察机等手段,再加上新锐“宙斯盾”舰对苏联超声速大型反舰导弹具有相当高的拦截效率,其航空母舰即使在与苏联开战的情况下也有不小的生存率。
由于舰队战斗支援舰的航速和雷达反射面积和航母相似,如果对手缺乏近距离识别手段,那么航母和它玩“移形换影”的把戏就非常方便
当然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近距离侦察识别可以很持久(翔龙此前曾追踪美国巡洋舰长达10小时),也可以很快,很隐蔽(无侦-8)……
苏联原本计划在90年代推出一波飞行速度更快,更难拦截的导弹,并配合新一代的天基侦察卫星、巡逻机和潜艇,来对付美国“宙斯盾”系统,并提高反航母作战的能力。而美军也憋足了马力要把隐身革命带到海上,积极研制A-12隐身舰载攻击机,以攻代守,利用隐身能力主动摧毁苏联海军的舰队和岸基轰炸机基地,从而破坏其跟踪打击美国航母的最大依仗。
然而苏联轰然倒塌,让双方海军憋足马力要进行的新一轮“决战海空之巅”的军备竞赛戛然而止。
此后俄罗斯海军迎来了无尽的沉沦——至今也没能彻底摆脱——如果你对俄罗斯海军的要求是他们纸面上仍然坚持的“世界级海军”,而不是现实中越来越接近的,一支主要装备中小型舰艇,负责近海防卫任务的小规模黄水海军的话(随着俄罗斯海军手里那些苏联时代建造的大型远洋战舰日益年久失修,他们距离上述描述越来越近)。
美国海军则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军费紧缩,以及执行“低端”海外用兵任务的巨大实际压力。就和美国陆军在阿富汗、伊拉克养成了“重要目标要反复清剿三遍”的奇怪习惯,碰上“假想敌”机械化部队就被揍得丢盔弃甲一样,美国海军经过几十年与他们实际面对环境的“塑造”,也形成了大量的“痼癖”,之前笔者就已经在公号文章里说过,美国海军航母编队自冷战后因为压力小,日益“缩水”,甚至经常是航母只带一艘驱逐舰或者巡洋舰就开出来晃。
8月30日刚放话:“我们的格言是:以力量维护和平”的卡尔·托马斯少将黯然去职……
这次,美国海军70特混编队司令官卡尔·托马斯虽然上任的时候满嘴豪言壮语,什么“用武力确保和平”了,什么“美国海军绝不退缩”了……但实际上他显然仍未把中国当做一个等量齐观的,值得敬畏的对手,仍然按照之前多年的习惯,认为哪怕没有护航舰,凭着航母甲板上的美国国旗就能“吓退百万雄兵”……
他受到了教训,当中国海军一整个驱逐舰支队的战舰围着航母来回撒欢的时候,托马斯少将应该已经预见到,自己这个舰队司令差不多当到头了。
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预见到,仅仅3天后的9月29日,一纸调令就从华盛顿飞来——去掉那些掩饰之辞,其实质内容是:“卡尔·托马斯少将就地解职,立刻返回华盛顿。由副司令乔治·维考夫接管指挥。”
于是,9月29日,美国海军“里根”号航母的机库内,举办了一个小小的仪式。可以想象,去职的司令官面色阴郁,继任者则踌躇满志,甚至还在巨幅美国国旗前面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
“就地擢升”的乔治·维考夫少将向舰员们发表激情演说……
丢了面子的美国海军当然不会甘心,刚刚擢升的维考夫司令官的第一个任务当然就是“找场子”——10月6日,美国海军宣布将派遣“里根”号航母编队到南海举行联合演习。
当然如果这次再让“里根”号航母只带一艘护航舰到南海,就谈不上什么“找场子”了,但要凑齐一支“体面”的编队,其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所以尽管10月6日就作了宣布,但实际上过了好几天,护航编队才陆续凑齐,10月16日,凑齐了“安提坦”号、“钱斯勒维尔”号两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麦坎贝尔”号驱逐舰(“伯克”级)三艘护航舰的第70特混编队才摆开阵势准备进入南海,并邀请包括《简氏防务周刊》在内的记者团上舰,前面提到因为上司犯错“喜提”特混编队司令的维考夫将军接受了他们的采访。
记者提问,“据信中国海军正在这片海域部署多种新型武器,您对此有何见解。”维考夫回答:“这里事情显然正在发生变化,我20年前就来到了这里,当时中国的能力和现在完全不同。”
“但是,我昨天睡得很安稳,前天睡得很安稳,今天晚上通过南海的时候,我还是会睡得很安稳。”——这可真是,走夜路吹口哨自己壮胆咯。
这次为了“找场子”,“里根”号在南海还与其编队进行了一场“应对高端冲突”的演习,还专门用飞机把一帮记者拉到舰上来拍照,采访,甚至海军还专门去发推特,也是相当努力了
“长剑在手,敢缚苍龙”……这句解说词,大部分外国媒体到现在还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们现在都知道,维考夫的前任或许在通过南海的时候睡的也很安稳——醒过来才发现被围观了,然后就被解职了。
这次“找场子”,据《简氏周刊》的说法,是为了向“区域盟友”显示美国海军的存在,加强他们的信心。但实际上,“威信”这种东西,一旦受损,哪有通过一场“武装游行”就能修补回来的?接下来很多年,美国海军通过南海的新闻,都会让大家联想到“里根”号周围庞大的“中美联合舰队”的卫星照片……
昨天看军运会开幕的时候,家父看到塞尔维亚出场,想起了当年的炸馆事件,说这事情真是奇耻大辱,美国人当年就是看准了我们没办法对他们进行报复,才敢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我跟他说了最近美国海军的这些糟心事儿,家父说:“嘿,我们的海军现在真行,这是公开羞辱他们了。可这也没啥,当年他们撞掉王伟的时候可是过分的多了。”
今天看到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拿出一篇2014年的老文章说美国和中国开战的事儿,文章里还充满了如果美国和中国开战,靠航母和战斧导弹能够如何如何摧毁中国海军,打垮中国空军,击退中国“入侵”台湾什么的意淫。然后这位作者指出,话虽如此,但以中国的工业能力,在10年内就可以重新恢复被美国摧毁的军事力量。而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因为中国弹道导弹和海空军的打击,也会损失惨重,而因为目前美国经济和工业的现状限制,只怕很难在同样时间内恢复到战前水平,届时将无法应对中国的“第二次挑战”,怕是要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的覆辙……那时,只怕日韩会倒向中国,东南亚会随风使舵,美国的世界霸权就要失稳——到那时只有祈求中国不会下手太狠,而是出于防止俄罗斯、欧洲坐大的考虑,给美国留几分面子。
所以这文章的作者也说,这是“设想不可能的事”——因为中美经济上的高度依存性,即使发生冲突,双方也会马上设法修复至少是消费品的贸易往来关系。
这话,在2014年说其实已经如同梦呓,而放到今天,这已经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那样的疯言疯语了。
“面向中俄”的美国陆军
本周美国海军努力找回面子的同时,美国陆军正在召开陆军协会年会,这也是美国军火厂商向美军展示最新产品,准备参加陆军规模庞大的一系列“新型作战能力”的竞标。
这其中,外界比较关注的,包括为步兵旅设计的新型作战车辆,轻型坦克,轮式自行火炮;为斯特瑞克旅设计的火力加强型斯特瑞克战车,斯特瑞克底盘的IM-SHORAD防空车,以及斯特瑞克底盘的新型电子对抗系统;为加强陆军防空能力设计的增强型爱国者系统的新型雷达;以及为增强远程火箭炮效能设计的GLSDB滑翔增程制导火箭弹和新型战术导弹;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展示的参加NGSW选型而设计的新型步枪、机枪和参加陆军武装侦察直升机竞标的多种轻型高速武装直升机。
这林林总总的的装备的背后,是美国陆军的心酸史——和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海军一样,冷战后美国陆军从准备与苏联在中欧平原激情对射逐步转变为在反游击战争泥潭中苦苦挣扎,其实从军费角度而言,冷战后到现在美国陆军在“军种战争”中从未落败,如果说“新时装被研发采办费用”的话,可能陆军还要略占上风。
冷战时代的美国陆军给大家的印象是这样
现在的美军给大家的印象……
只不过,这些“新型装备”大多数并不是为了应对大规模机械化正规战争,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条件下束手束脚的反游击作战。
美军花了几十亿美元研制和生产反地雷、反伏击战车,反狙击光电系统,能机动灵活部署的155毫米榴弹炮之类的东西——然而俄罗斯在欧洲组建了新的坦克师,美军才发现自己的重型部队质量上的优势很可能抵消不了俄军的数量优势,更不用说多年来美军在几乎没有空中威胁的情况下作战,现如今却要面对无人机、巡航导弹、火箭炮的威胁,而随着俄罗斯空军的复苏,传统空中威胁也已经不可忽视。
至于在亚太地区,美国陆军所面临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威胁——他们可能被排除在亚太的“主战场”之外,因为在亚太的陆军对抗更多的是依靠远程火力打击能力,而美军这方面能力已经明显落后于主要对手,更缺乏参与亚太地区“唱主角”的海空对抗的能力。
这从美国的战争理论名称也能看出点端倪,冷战时期美军强调的是“空地一体”(Air-land operation),而此前美军在亚太搞的则是“海空一体”(Air-sea operaiton)。
我们常以为解放军和俄军这样的“传统军队”才有“陆军老大哥”的倾向——但实际上在美国,陆军一样是军队的“主体”,这从美国“反导司令部”属于陆军就可见一斑,因此美国陆军为了避免被“边缘化”也想了不少辙——在其不懈的努力下,去年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新的想定,不再用“海空一体”的提法,而改为“多域战”(Multi-domain operation)将陆军和新出现的太空、网络作战力量全部包含在内,以免偏废了他们。
而美国陆军目前在编制体制改革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成立“多域作战部队”——根据此前美国陆军公布的说法,他们将在今年底前组建第一个部署在欧洲的“多域作战部队”,可能是多域作战旅。
不过,美军已经表示,在欧洲和亚洲部署的“多域作战部队”的规模和组成结构将大相径庭——不过其实质相似,“多域作战部队”首先强调的是信息情报能力,其次是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只是根据亚太和欧洲实际战场环境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区别。
在欧洲的多域部队主要考虑增强电子战,信息战能力,也有有限的远程打击火力——这主要是用来对付俄军的“合成旅”战斗群。在2014年的乌克兰内战中,这类部队崭露头角,其特点是将集团军级的电子对抗、无人机侦察单位配备给旅级单位,同时还拥有数量相对少但精锐的坦克、机械化步兵单位,以及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根据美军的推演,美军的重型装甲旅单位在与俄军“合成旅”的对抗中,需要凭借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来压倒对方,颇有点“拿错剧本”的尴尬(美军钢铁洪流VS俄军火海战术?)而实战环境下,俄军的合成旅会配属数量庞大的“亲俄武装”步兵和装甲单位共同作战,而美军在欧洲扶持的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乃至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军队要么缺乏足够的装甲部队,要么素质参差不齐,其实也没比“亲俄武装”强到哪里去,而这些“亲俄武装”与俄军“高端能力”的结合——在2014年的乌克兰冲突中显示出了压倒性的优势。所以美军的欧洲版“多域部队”主要就是考虑作为“可灵活配属的高端作战能力”,加强这些仆从军的作战能力——当然他们也可以和美军自己的重装、轻装、中型旅协同作战,从而实现压倒俄军新组建的合成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当然,要真正实现“压倒”俄军,还需要加强IBCT\ABCT和SBCT本身的作战能力。
冷战时代的“空地一体战”,陆军要与空军联合对抗苏联钢铁洪流
但亚太的“空海一体战”,陆军岂不是只能看海?(虽然图中美国人好像把苏-27拉来给自己站台了呵呵……)
基本上来说,从本届AUSA展会上美军展示的一系列新装备来看,美军要在欧洲获得压倒俄军的地面作战能力,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俄军的重装合成集团军也好,“合成旅”和杂牌部队的混编也罢,都因为俄罗斯经济和技术上相对弱势,无法全面更新以“阿玛塔”车族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装备,因此总体来说技术优势还在美国这边,而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也很难把其常规地面部队的规模再继续扩大。
所以一旦“多域部队”配属到位,各种类型的“旅级战斗队”的新装备也到位,那么美军在欧洲获得技术占优,数量上也足够的部队是没问题的。
再加上美国空军和向欧洲盟友加速扩散F-35隐身战斗机,获得空中优势也并不困难。
所以,欧洲虽然需要多花些钱,多费点劲,但维持一个美国占优势的“平衡”,却并不是什么大难题。
问题出在亚太——美国陆军折腾的亚太版“多域作战旅”的主要装备可能是中程高超声速导弹(LRHW)和中短程战术导弹(LRPF),而与这些导弹火力配合的,除了远程无人机(目前是空军的装备),就只能依靠太空资产了(这个陆军手里倒是也有不少,加上反导司令部手里的资产就更丰富了)。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欧洲版“多域作战旅”更接近于解放军的集团军远火旅,而亚太版“多域作战旅”更接近于解放军的火箭军导弹旅。
目前来看, 美国主要的思路还是在潜艇上部署中程高超声速导弹,用来对中国进行威慑——只不过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价格已经达到20亿美元/艘了,要想再进一步增加核潜艇部署数量也一样非常困难。
空军也一样,且不说关岛等基地可能一开战就被端了的问题——目前唯一能用来发射中程高超声速导弹的平台是B-52H战略轰炸机,如果把它们部署在美国本土,通过空中加油到亚太前沿来发射导弹,那当然也不是不行,只是B-52现在总共也不过76架,即使全部进行现代化改装——仍然一个架次只能发射1枚导弹,考虑到连续多次空中加油的麻烦,作战效率将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所以美军要靠海基和空基导弹,和解放军几千枚陆基导弹形成“平衡”——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美国陆军的机会所在。
为了避免被“边缘化”,中程导弹是美国陆军在军种经费大战中的“撒手锏”(虽然在战场上未必)
虽然摆了个F-35的模型,但实际上要达到数千公里的射程,目前还只能用B-52来发射高超声速武器
不过,美军的这两种远程打击火力都处于研制阶段,距离部署阶段还远——在今年的AUSA上美军宣布与洛克希德签署了价值6 .7亿美元的合同研制LRHW导弹,但目前洛克希德相应的厂房刚刚动工——这种导弹距离部署起码还有四五年时间……解放军可是已经部署了数千枚导弹了……
更不用说,未来“多域作战旅”能部署到哪里的问题——日韩?自从“萨德”事件后,在这两个国家部署进攻性的导弹部队在政治上将会成为很大的难题。菲律宾……基本可以排除——那么真正靠谱的部署这些导弹的地点就只剩下美国在亚太直接控制的几个岛屿,比如关岛、硫磺岛、威克岛,以及相对日本本土,美国控制力强得多的冲绳。
然而这几个小岛基本上属于“点目标”,中国的侦察监视力量基本会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它们,无处可藏,无处可躲,战争一爆发在这里部署的导弹基本就算是玩儿完——而且,“常规战略威慑”和核威慑不同,仅仅部署数量不多的导弹是不行的,必须部署几千枚导弹才能有威慑力——而美国目前在亚太也真的找不到一个地方让他们如此大规模的部署导弹——即使不考虑安全问题也很困难。
这方面的问题,在AUSA年会上展示的这些琳琅满目的新式陆军武器都是无法解决的,即给亚太美国“友邦”全换上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新型陆军装备,也是完全没用的。
对于美国来说,亚太的“安全漏洞”没有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真正可能解决的办法还需要长期的摸索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只好假装这个问题不存在了……
本周美国《福布斯》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中国军队的最大弱点正是美国最大优势”——然后说的是“经验”,只是,美军依靠多年来纯熟的步兵作战技能和反游击经验,要如何应对解放军的导弹攻势?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吹个牛给国会老爷和普通民众听的作者的掌握范围之外咯……
(作者席亚洲,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