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应着重经济层面 减低地缘政治竞争色彩 “一带一路”成败取决于中国与他国关系
2019-05-19 08:51:24 来源:联合早报网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博士(右起)、座谈主持《联合早报》中国组副主任李气虹博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博士一同探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至今的发展情况。(徐颖荃摄)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要取得成功,取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具体项目也需要形成较为规范的规则和标准。学者建议,该倡议应着重经济层面,减低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色彩,以减少美国的敌意,同时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
在《联合早报》星期五(17日)主办的“一带一路”回顾展望座谈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博士与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博士分别从经济与融资、中国与东南亚互动的角度,回顾和检视“一带一路”自2013年提出来以后的发展情况。
回顾成果,顾清扬认为该倡议应该更有“包容性”,不仅要让项目所在国获益,也要照顾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的利益,让他们得到好处。这是因为美日欧三大先进经济体能提供中国所缺少的高端服务。
顾清扬说:“中国在硬件方面、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工程方面非常杰出。但是在风险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还是需要全世界一起来做。”
他告诉现场约300名以及在网上观看直播的观众,如何划定“一带一路”倡议的界限非常重要。如果将倡议定义在经济发展层面,将会有广阔的天地,能够吸引更多国家、甚至美国的参与,全球企业也都不会对此排斥。但若将倡议定义为地缘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项目,则非常危险。
顾清扬强调,中国现在不该以“一带一路”对美国构成国际地缘政治威胁,而应通过建设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把经济蛋糕做起来。从经济角度来看,他认为全球的企业都是趋利避害,只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利可图,就不会排斥。“我想美国政府一时想不通,美国企业是想得通的。”
然而,李明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倡议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扩大在东亚的影响力,达成伟大复兴的使命,使中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而美国“从根本上不能够接受中国的崛起”。因此,他认为在中美重燃贸易战战火、迈向下一个冷战的环境下,这几年几乎不可能让美国真心实意地接受“一带一路”倡议,“难于上青天”。
标准不明确致东南亚却步
李明江也指出,中国官方过去五年来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过度宣传、轰炸式宣传的情况,容易导致人们将倡议解读为“不是经济,是中国全球战略”。他认为“一带一路”的宣传应该更慎重:“因为你太高调、姿态太高、太强势的话,很容易让西方一些不友好国家,如美国,认为中国要‘称霸全球’,刺激这些国家来阻挠。”
从更基本的层面上,李明江认为,“一带一路”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提出倡议的中国,而是取决于其他国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参与、和支持倡议。中国的国际地位越高,形象越正面,就越有利于推行倡议,让其他国家参与、支持。
以亚细安为例,李明江表示虽然亚细安各国官方都积极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但并不代表其中没有顾虑,从亚细安过去五年来并没有以集体的方式表达支持“一带一路”可见端倪。他指出,亚细安遵从协商一致原则,只要有一个国家反对就没办法发表声明。
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一些项目在东南亚遇到挫折,李明江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规则和标准不明确。但他也强调,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早前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承诺将提高中国对外投资项目的融资透明度。他表示“一带一路”接下来将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并“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同时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疑虑。
李明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项目应该统一规范,制定更高的标准、更明确的规则,否则比较难以解决上述“包容性”的问题。
但他也指出,“一带一路”该用什么样的规则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当下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太多。现行的国际规则很多时候是体现了西方的主张和意愿。如果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全盘使用现成的规则,将会大大增加中国企业的成本。
因此,李明江认为,中国最终采用的标准制度,应该是介于“西方国际社会认同的规则和其他国家自己的标准规则之间”。
用公共资本为投资者保障
在金融方面,顾清扬认为倡议目前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的主权基金,杠杆能力不强,也容易让中国成为项目所在国抱怨的对象。
他认为中国政府用国家基金推动“一带一路”的效果很差,一般用一亿元来做一亿元的事情,从金融的角度来看,非常不符合金融的杠杆作用。
顾清扬因此建议,中国应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资金,公共资本可以作为对投资者的收入保障,以此来吸引更多私人资本加入,从而增加杠杆,提供更多资金。
顾清扬直言:“中国国内正在大力的去杠杆,但中国政府在海外投资方面应该加大(杠杆)。”
同时他也提醒,“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为了消化中国的过剩产品,而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一种供给需求的平衡,在制定与实施计划时,必须考虑全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