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刘元玲:中美气候会谈:搁置争议,直面挑战

2024-05-09 11:18:30       来源:环球时报

中美气候外交究竟是走向竞争对抗的荒漠还是奔赴协商合作的绿洲,既受制于过往历史,更取决于当下。5月8日至9日,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策高级顾问约翰·波德斯塔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这是两人自今年1月履新以来首次面对面会谈,双方将就能源、循环经济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推动落实具体行动。可以看到,中美在气候对话上态度积极,这既为中美气候外交、中美关系释放了积极信号,也能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正面影响。

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正日趋紧张。《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年平均气温比1850年至1900年高出1.45摄氏度左右,今年大概率将首次突破1.5摄氏度的升温阈值。热浪、干旱、洪水、野火……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各种极端天气愈发频繁,造成一系列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峻威胁。这些灾难遍布在世界各地,中美两国人民也是受害者。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国,可以说,没有中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全球气候治理不可能成功。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再到巴厘岛两国元首会晤以及数不清的双边沟通,中美两国在气候领域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两国气候合作走过高峰低谷,如今各种挑战仍存,既有国际关系、政治、经贸等宏观层面的难题,也有新能源汽车、碳排放等微观层面的分歧,两国在向达成共识迈进时,挑战也如影随形。既然如此,双方就要正视挑战,不应盯住分歧不放,而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碳捕集合作、可再生能源等能够推动中美气候外交从无到有、从劣到优的要素和潜力,在气候合作领域取得更多建树。

中美气候合作仍有很多积极面向,重视其正向作用,是深化气候合作、消除不确定性的必要之举。首先,两国高层建立积极且可持续的合作框架是中美气候合作行稳致远的根本。在拜登总统就任后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电拜登时就曾强调:“在尊重彼此核心关切、妥善管控分歧的基础上,两国有关部门可以继续接触对话,推进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经济复苏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同时挖掘更多合作潜力,为两国关系增添更多积极因素。”拜登也表示,美方愿同中方就可以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开展更多坦诚交流和建设性对话。去年11月,在两国元首会晤前夕发布的《阳光之乡声明》对双边气候外交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形成了研讨框架。在双边关系总体紧张的局势下,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表态给中美气候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扩大沟通、坚持对话是中美气候外交的又一个优良传统,为双边气候外交“不掉线”提供保障。作为稳定和巩固中美关系的重要抓手,双方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此次刘振民特使在与波德斯塔会面外,还将与联合国、美地方政府和智库等就相关议题进行交流,让气候合作基础进一步增厚。通过持续优化沟通渠道、扩大合作接触面,这些积极正面的成果将有效对冲掉其他议题中的矛盾和冲突,让双边气候合作进入正循环。

再次,针对美部分政客炒作的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议题,本次会谈明确释放了“搁置争议,互相尊重”的信号,转而聚焦容易达成一致的议题,体现了双方落实双方元首共识、推进气候合作开花结果的成熟与务实精神。面对国际气候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巨大需求,中国的新能源产能绝非过剩反而是急缺。但双方着眼未来,为致千里而积跬步,在气候问题如此急迫的当下,及早推进任何合作都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强心剂。

中美气候合作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如今中美双方气候特使正式重启面对面交流,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立场与态度,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福音。希望两个大国的气候合作长风破浪,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表率。(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