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不结盟仍是发展中国家的正确选择
2022-09-17 08:44:09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宣称,诞生于冷战背景之下的“不结盟运动”将“反殖民主义”等同于“反西方主义”,其本质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政治宣传。该文还声称,在当今国际社会,不结盟理念已死,作为一种陈旧的意识形态,其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弱。事实真是如此吗?
60年前,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美苏冷战、两极对抗的背景下发起不结盟运动,通过追求独立、自主、非集团化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自强,世界范围内不结盟的理念深入人心。当下,国际政治现实也清楚地表明,不结盟理念依然符合当今国际社会需要,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与传统西方国际关系体系不同的新型国际关系之潮流所向。
首先,不结盟运动是冷战时期处在美苏夹缝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愿选边站队,寻求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绝不单单是“反西方主义”。
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结盟的历史,美国登上全球政治舞台的同时也构建了遍布全球的盟国体系。因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试图摆脱美西方大国联盟体系的尝试,开始走上新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从本质上看,不结盟运动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是基于独立主权与本国国家利益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历史已经证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发展道路是正确的,有利于各自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与世界和平。
其次,不结盟运动冲破大国结盟与集团对抗的历史束缚,本身就是走向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与尝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进步与潮流。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不结盟运动的思想基础,体现了不结盟国家之间的平等性、包容性。不结盟运动和美西方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本质区别。不结盟是不划线站队,不搞势力范围,不针对第三方;相互之间平等相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相互包容;以务实合作为基础,不参与任何军事联盟,不搞意识形态对立。结盟则意味着共同针对第三方,意味着排斥异己,泾渭分明,热衷于势力范围划分,构建政治军事小圈子。当前,俄乌冲突就是美西方盟友联合对抗俄罗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美国由于反俄及维护自身霸权的需要,让乌克兰成为冲突前线,让其欧洲盟友陷入能源、粮食、经济三重危机,很难说美国把盟友视为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
再次,从冷战中走来的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终结、时代的变迁而丧失其生命力,相反,不结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当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乌冲突带来国际关系深刻调整。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秉持不结盟理念,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全球正义与公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俄乌冲突爆发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屈服于美西方的压力,没有参与美西方对俄的全方面制裁,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秉持不结盟、独立自主的精神做出的理性选择。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合作”,美西方除了哀叹自身实力与影响的下降外,也不得不接受这一新的现实。眼下,西方舆论对不结盟理念的攻击,也反映出美西方对新的时代背景下不结盟理念指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以及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霸权所表现出的独立性的恐惧。
西方舆论唱衰不结盟理念,刻意贬低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舆论诓骗及战略诓骗,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与战略选择的蓄意误导。习近平主席说过,“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从历史上看,不结盟理念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出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实现了自身的独立自主。从当下的国际政治现实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秉持不结盟理念,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来独立做出判断,依然是他们的正确选择。尤其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国际公平正义,不盲目跟随美西方的大棒政策,显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不结盟理念的强大生命力。因此,不结盟理念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历久弥新,反映了当下人类社会及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与人心所向。
当前,不结盟运动包括联合国三分之二的会员国,其中绝大多数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坚定地信奉不结盟理念,实践不结盟理念,美西方的集团政治与小圈子操作就难以成功,这种舆论及战略诓骗最终也难以奏效。历史与现实都终将证明,不结盟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战略选择。(作者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