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帅:发展区域合作,应对美供应链排华
2022-08-11 07:58:01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签署《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将提供超500亿美元资金来推动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主要用于补贴及相关税收抵免以鼓励企业在美国建厂,引起舆论关注。
除此之外,近期美国不仅积极筹组“芯片四方联盟”,还领衔18个经济体,举办“2022年供应链部长级论坛”,意图打造“供应链小圈子”。笔者认为,美国这一系列动作旨在组建以其为首的芯片生产与供应链联盟,树立高标准门槛,建立所谓“国际新体系”。鉴于我国供应链结构呈现出网状散射的传导方式,需谨防美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首先,美国的系列动作旨在打压我国,树立以其为首的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为了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在去年的G20峰会上我国倡议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欢迎G20成员和相关国际组织积极参与。美国选择在我国倡议落实之前“出招”,目的是想抢占先机,逼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此外,美方在推进芯片半导体生产与供应链合作时屡屡强调不对维护人权的现行承诺打折扣,要根除供应链中使用强迫劳动的意图。这同美国以往的人权和劳工“武器化”做法保持了一致性。近些年,美国一直在国际社会上设置以人权和劳工为标准的政治议题,对中方进行污蔑。一方面,是当前美国“白左化”日益严重,对我国人权和劳工状况进行抹黑,可以激化美国一些不了解实情的民众的对华反感。另一方面,是方便美国建立排他性的小圈子,以所谓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对其盟友发号施令。
其次,美国的系列动作将破坏我国供应链网状散射的“涟漪效应”。
跨国供应链条环环相扣,一环断裂会带来整链断裂。而“涟漪效应”就呈现出环环相扣的特征,外力的介入会破坏供应链的路径传导。当前我国致力于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产业链合作体系之中,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建立层次相异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下,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配件、生产制造商品并在全球销售。美国企图通过同我国主要合作伙伴建立排华的供应链合作,破坏现有的合作分工,将导致供应链的混乱和失序,轻则带来延迟交付,重则带来“断链”的后果。
“涟漪效应”呈现出同心圆向外扩散的特征,而空间上的撕裂将破坏供应链合作的扩散。近年来,美国不断在我国周边地区打造各式各样的小圈子,包括但不限于美国与亚太盟友的双边同盟、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这些圈子都包含供应链合作上的诉求。美国正逐步从空间上对我周边进行切割,不断分化瓦解邻国同我国在地理上的供应链分工协作,造成物理上的“断链”。
“涟漪效应”呈现出一个圆心,众多同心圆围绕的特征。美国现在想成为西方掌控的供应链体系的那个“圆心”。当前我国是100多个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世界重要的需求来源地。为了削弱我国的中心地位,近些年美国一方面推动跨国公司将供应链从我国转移回美国国内,另一方面促使跨国公司将供应链转移到我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美国还拉拢其他国家组建平行于我国的供应链国际体系。
面对美国在半导体生产和供应链联盟方面的多个动作,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应对。
第一,加强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及东北亚供应链区域内合作。可用足用好RCEP原产成分累积规则,利用整体性经济性合作制度安排产生的集成效应,促进在相对稳定的发展预期下合理安排投资和生产计划。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生产布局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降低供需缺口对供应链的冲击。此外,在RCEP框架下促进中日韩之间贸易(包括半导体领域)和供应链整合。推动RCEP框架下更广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建立更紧密、更强大的区域供应链体系。
第二,推动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供应链闭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空间布局为框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供应链地理重塑。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产业间及产业内关联。发挥我国在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通过直接投资、生产许可转移、专利技术许可转移或国际分包等方式向沿线国家和地区转移技术。在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区域供应链闭环。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牵头构建供应链国际新规则。一是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发挥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功能,积极对接国际高水平对外开放经贸标准,促进要素在区域内自主有序流动。二是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积极参与其中的跨境供应链治理规则谈判和改革。三是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规则制定,牵头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宽领域规则体系,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和稳定。(作者是知名IT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