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前后,中国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中俄关系的性质并未改变。中国始终站在和平的一边,劝和促谈;始终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其一,中国始终恪守中俄不结盟的原则。2022年2月4日,中俄两国发表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指出,双方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双方敦促美国积极回应俄方倡议,放弃在亚太和欧洲部署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计划;不允许毫无限制地发展全球反导系统;中方理解并支持俄方提出的构建有法律约束力的欧洲长期安全保障的相关建议;反对颜色革命。
上述宣示被西方一些人认为是中俄两国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走向同盟关系的开始。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之初,西方世界充斥着“中国知情”论,进入3月后又开始喧嚣“中俄同谋”论和“中俄轴心”论,再到4月热炒的“中国军援俄罗斯”论,以及当前的“中国弱化西方对俄制裁效力”论,无不显露出西方对中俄走向结盟的猜疑。
事实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两国对当今世界相同或相似的基本认知以及双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但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建立到今天不断攀升新台阶,始终摒弃冷战式的同盟思维。正如《联合声明》中所言,“双方倡导并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俄新型国家间关系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模式。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加强战略协作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受第三国和国际形势变幻影响”。3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进一步阐释了“中俄元首所言的双方合作没有上限”:中俄合作争取和平无上限,维护安全无上限,反对霸权无上限。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俄乌冲突没有改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性质。
其二,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2月25日和6月15日,中俄两国元首两次通话,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要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中方支持俄方同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方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中方愿同国际社会各方一道,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方始终独立自主作出判断,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各方应该以负责任方式推动乌克兰危机得到妥善解决。中方愿继续为此发挥应有作用。
3月19日,中美两国领导人通话时,谈及乌克兰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乌克兰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中方不愿看到的。有关事态再次表明,国家关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这一步,冲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国际社会最应珍惜的财富。习主席强调,中国有两句老话,一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是当事方要展现政治意愿,着眼当下,面向未来,找到妥善解决办法,其他方面可以也应当为此创造条件。当务之急是继续对话谈判,避免平民伤亡,防止出现人道主义危机,早日停火止战。长久之道在于大国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逐步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
其三,中国始终坚决反对单边制裁。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的制裁多达数千个,中方一向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始终认为制裁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只会给相关国家的经济和民生带来严重困难,进一步加剧分裂和对抗。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5月19日主持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时所言,“制裁施压解不开欧洲安全困境”。中方坚决反对缺乏国际法依据、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这是中方在公开和内部场合一贯秉持的立场。中国要求有关方面在处理乌克兰问题和对俄制裁时,不得损害中方和其他方面的正当权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3月28日的记者会上指出,联合国190多个成员国当中,有140多个国家没有参与对俄制裁,这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制裁问题。
综合来看,中国在与俄乌冲突相关的议题上始终强调尽快停火停战实现和平,和平对于各国和世界是最宝贵的。我们始终呼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顾及各方的利益。中国始终站在大多数国家的一边。(作者是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