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参考睿评:拿"中国威胁"说事,日美各怀鬼胎

2017-09-25 09:23:59       来源:参考睿评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去年7月离任日本陆上幕僚长的岩田清文9月15日在华盛顿的研讨会上透露,美国正在研究若在南海和东海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美军将暂时转移至关岛基地,而连接冲绳、台湾和菲律宾的“第一岛链”防卫任务则委托给盟国日本等的方案。


近年来,在地区安全热点问题不断升温的背景下,美日基于同盟框架,迅速加强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合作。日本自卫队前高官在华盛顿所提出的战时美军将第一岛链交给日本防守的设想,自然会让强调盟友要承担更多责任义务的特朗普政府听起来顺耳,为日本争取更多来自美国政界和舆论的支持,在“战略传播”上可圈可点。但听起来有意思不代表做起来没问题。


日本承担不起的“小目标”


从政治上来看,这种设想对美国和日本的弊端都非常明显。美国“离岸平衡”和“相对超脱”的身份对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贡献甚多。如果美国“采纳”日本盟友的建议,在战时将西太交给日本,那么在平时美国的亚太政策也会受到日本相当大的影响甚至绑架,这势必引起本地区各国,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韩国等美国盟友的忧虑和反对,甚至质疑美国在亚太存在的正当性。此外,这种“移交”的前景也表示出美国难以提供真正的地区安全产品,难兑现其和平时期许下的安全承诺,将动摇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基础。


长期以来,日本将美日同盟视为其安保政策支柱,为此不惜在诸多方面向美国作出让步,并不是为了战时给美国断后和挡枪。相反,日本坚持与美国的同盟,恰恰是为了在美国的保护伞下乘凉,而保护伞的价值主要在危机和战争中体现。如果美国只撑起晴天的太阳伞,打雷下雨就收伞走人,日本对美政策的合理性就需要打上问号了。


这种设想也不符合日本社会经济的现实。在战时如果出现美军“转进”,日本“打掩护”的局面,日本自然成为“众矢之的”,把多年积累的财富甚至国家命运都赔进去。即使日本退役将领发表此番言论是想借支持盟友的名义在和平年代为防卫省和自卫队争取更多经费,也会给日本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毕竟,在日本对于本土反导、周边防空都倍感压力的情况下,要建设一支在第一岛链内“独当一面”,攻防兼备的作战力量,并不是一个“小目标”。


从军事上来分析,此种设想本身就蕴含着悖论。这一想定的前提是中国军队所谓“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作战能力在中美冲突初期将美军逼出第一岛链,因此日本要承担第一岛链内的作战。问题在于,如果日本武装力量能够在第一岛链内独立作战,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那么美军完全没有后撤和重整的必要,与日本自卫队并肩作战就足够了。换一个角度思考,在日本海空力量弱于美军在西太海空力量的情况下,面对高烈度海空作战,如果美军都因为一段时期内顶不住压力要从第一岛链出走,日本自卫队又能凭借何种力量打下去?


“西太”对美国更像战略“缓冲地”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史上,美军形成并且落实这种在太平洋上这种“防守-反攻”的作战思想正是为了应对日本在西太平洋的长期侵略扩张。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的海上扩张促使美国下决心将夏威夷纳入美国领土,防止其落入日本之手。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国家战略中直接把美国作为主要海上假想敌。一战期间,借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日本在东亚进一步坐大,一战结束后利用华盛顿海军军控条约赋予其在西太平洋的兵力和基地优势,加快对美海上作战准备;并在三四十年代最终走上了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武装侵略,以及为了向东南亚扩张,与美国全面开战的道路。


因此,从十九世纪末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海军一直在制定、推演和修正代号为“橙色作战计划”的对日海上作战计划。美军曾经考虑过在战争初期,舰队主力第一时间进入西太平洋,驰援菲律宾并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但一战后,随着技术发展和海上战略格局的变化,面对日军在西太平洋的兵力优势,尤其是依托海外基地部署的岸基航空兵和潜艇,美军认为此举毫无胜算。因此,美国海军明确了战争初期,面对日军攻势,必须放弃西太平洋,选择依托中太平洋的夏威夷等基地,并通过国内动员积蓄力量,逐步向西太平反攻,最终打败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对日海上作战实践了这一战略。


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和趋势,与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存在本质的区别。中美在海上不仅开展广泛合作,对于分歧和竞争也小心管控,并没有出现迎头相撞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策者通过营造中美竞争升级,对抗加剧,触发大战的阴影来提升自身地位的设想,最终还是幻想。


(作者:李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