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王毅:通过海洋的开放融通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2021-11-09 21:56:1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1月9日,在海南省三亚举行的2021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的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发表视频致辞时呼吁国际社会,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保持海上运输和产业链的稳定畅通,通过海洋的开放融通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王毅认为,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经济和安全面临复杂严峻挑战,各国的前途命运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不应被海洋分割成不同孤岛和阵营,而应通过海洋更紧密团结起来,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经济大国和航运大国,中国的港口数量和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海运能力全球第二。2020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分别占8席、7席,已成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这为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助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重要支撑。


王毅呼吁,坚持开放包容,共同深化海洋合作。海洋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大动脉,近期全球供应链出现问题,既有疫情的客观原因,也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人为因素。“要坚持普惠共治的原则,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保持海上运输和产业链的稳定畅通,通过海洋的开放融通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江浩在现场演讲中提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贡献者”,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有力促进国家互联互通的经济融合发展。他认为,海南正在全力打造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港,将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支点;中国还积极推动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签署并率先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致力于推动地区和全球共同繁荣。


日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保管机构东盟秘书处发布通知,宣布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已向东盟秘书长正式提交核准书,达到协定生效门槛。根据协定规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对上述十国开始生效。


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韧性


近年来,海上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海洋生态环境日益严峻,海洋全球治理面临各种挑战。王毅表示,这些问题并非哪个国家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需要通过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携手应对。


日前召开的G20峰会上,各成员国在最终公报中呼吁所有国家采取有意义和有效的行动,使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得以实现。公报指出,成员国意识到“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的关键意义”。


对于这一目标的重要性,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在2021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上的视频演讲中指出,如果不能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C以下,我们将失去所有珊瑚礁以及生活在其中并依赖它们生存的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


目前中国在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实现了长足进步。中国已将全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累计建立各级海洋保护区270余处,面积达1200多万公项,正在加快推进“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视频演讲中提出,应加强政策和理念的对接与融合,坚持对话协商主基调,秉承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关切,平等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刘振民呼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分别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对海洋活动进行全面治理,在不同区域组织之间建立起就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合作的机制,并且鉴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的性质,必须加强跨界合作。当前,中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协议。


从具体的合作领域来看,王宏认为,应“拓展绿色合作,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韧性”。其中包括,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同解决海洋生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为地区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产品,提升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服务、蓝色碳汇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合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