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南海或存“可燃冰”富矿

2016-06-26 08:04:38       来源:广州日报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昨天上午在广州首次向媒体发布“海马冷泉”的科学考察成果。科学家宣布,通过调查,目前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基本查明了“海马冷泉”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及流体活动特征等。据介绍,有“冷泉”的地方,就说明海底有甲烷气体升上来,昭示“冷泉”下面的海底沉积物里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科学家首次公布“海马冷泉”最新成果展示,中国发掘“可燃冰”已经迈出重要一步。

  先后两次调查“海马冷泉”

  昨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在广州正式挂牌。据透露,该中心的核心任务是打造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使中国在该项工作实现由并行转为领跑。

  2015年5月和10月,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调查船先后两次开赴“海马冷泉”区,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可视实物样品。2016年3月,通过对“海马冷泉”的进一步调查,基本查明了“海马冷泉”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及流体活动特征等。

  “海马冷泉”发现的意义

  “海马冷泉”是中国首次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发现的规模空前的活动性冷泉,这项发现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重大突破。在“海马冷泉”区海底浅表层获取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是继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和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之后,在新海域找矿的重大突破。同时,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管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为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窗口;“海马冷泉”为研究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环境效应、冷泉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验平台,将引领和推动我国海域冷泉地质与生态环境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海马冷泉”的发现得益于“海马”号的成功应用。“海马”号是迄今为止中国系统规模最大、下潜深度最深、国产化率最高的4500米级非载人遥控潜水器,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ROV深海探测关键技术,并实现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形成调查能力。

  “海马冷泉”具有三大特点

  调查发现,“海马冷泉”位于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水深为1350~1430米,面积约为618平方千米,其中已探查发现有冷泉活动的区域约350平方千米。

  “海马冷泉”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浅表层富含天然气水合物。通过重力柱状取样器获得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埋藏深度一般仅海底以下数米,最浅的埋藏深度仅0.15米;二是自生碳酸盐岩大量出露。在“海马冷泉”海底出露大量不同形貌特征的自生碳酸盐岩,主要呈结核状、结壳状和层状,部分区域因较强烈的甲烷气体渗漏,碳酸盐岩胶结了大量贻贝壳体;三是冷泉生物群广泛发育。管状蠕虫、蛤类及贻贝等多种冷泉生物共存,其中贻贝分布最为广泛,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期生物在空间上交互分布。